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有噱头,有热度,有尺度,有名导, 质量如何?咱来聊聊—— 《职业杀手》

| 人围观 |

天魁2024-07-16 15:02:27

Netflix刚上线一部电影。
首周直冲榜单Top1,烂番茄新鲜度97%。
看海报,一女和六男???
 


仔细看,大学老师、西部牛仔、西装暴徒……
六男都是同一人。
格伦·鲍威尔,好莱坞性感小生。
去年因和悉尼妹(西德妮·斯威尼)出演R级爱情喜剧《只想爱你》,并疯狂炒作二者绯闻而人气爆棚。
 


女主角阿德里娅·阿霍纳,在影片中也多很变。
居家型、妩媚型、职业型……‍‍‍‍‍
虽然她因《暗夜博士:莫比亚斯》喜提金酸梅(类似国内金扫帚)最差女配,但一点儿也不影响其散发美艳性感。
 


 


 

两位主演一同框,多巴胺狠狠刺激感官。
一举一动都在散发荷尔蒙,堪称颜粉福利。
 


 

再看导演。
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理查德·林克莱特,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属《爱在》三部曲。
有噱头,有热度,有尺度,有名导。
质量如何?咱来聊聊——
「职业杀手」
Hit Man  2024.6.7(美国网络)
 


杀手与教授
 


老规矩,先简单介绍下剧情。
男主盖瑞,平平无奇的大学老师一枚,教枯燥的心理学和哲学课程。
油头、眼镜、格子衬衫。
荣格、尼采、弗洛伊德。
 

闲暇之余,他还有一份兼职,做警察局的卧底。
兼职~假杀手。
听起来刺激,但也只是帮忙隐藏摄像机和麦克风的小透明。
他们小队负责雇佣谋杀案件。
通俗地讲,就是一名“杀手演员”来钓鱼执法,其他人配合使雇主亲口承认犯罪意图。
然后将其缉拿。
 


然而,某天在执行任务时他们突然接到通知,“杀手”贾斯珀被停职了。
小队急需一个新的“杀手”,盖瑞临危受命。
盖瑞:我???
 

盖瑞也没想到,自己真有演戏天赋,第一次做就演技大爆发。
不用《演员的自我修养》,他直接悟出了自己的道。
自我心理暗示+代入角色思考。
骗的雇主一愣一愣的。
真的一瞬间气质都变了
 


 


自此,仿佛打开了盖瑞的「戏精」开关。
雇主五花八门,男女老少贫穷富有,分布平均。
盖瑞的工作就是,精心研究雇主的个人社交平台,为其量身定制杀手。
然后送他/她上法庭。
 


 


盖瑞非常热爱这份工作,以不同身份、不同性格,游走于雇主之间。
又刺激又安全,又有钱赚,一切都很顺利。
直到盖瑞以「杀手罗恩」的身份,约见了想要杀掉丈夫的麦迪逊。
麦迪逊的丈夫是个控制狂,不让她出门工作,强迫她节食,还有家暴行为。
所以,她想要雇人杀了丈夫。
 


盖瑞在查看麦迪逊资料时,就已经被她的美貌吸引。
见面后,更是聊的十分投机。
所以在关键时刻,盖瑞起了恻隐之心,不想送她上法庭。
他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劝麦迪逊:
“拿着这些钱离开这里,换一个新生活。”
 

也因此,两人有了羁绊。
但吸引麦迪逊的,非「大学老师盖瑞」,而是「杀手罗恩」。
两人干柴烈火互相吸引,火速搞到了床上。
麦迪逊自认为在和一个冷酷杀手颠鸾倒凤,盖瑞也明知怀中的女人为杀夫蛇蝎。
这些因素让两人格外兴奋,迅速坠入爱河。
但他们的相遇是一场谎言,后续就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弥补。
 

与此同时,麦迪逊的丈夫发现了她与盖瑞的事。
丈夫暴跳如雷,要找杀手做掉麦迪逊,而他找的杀手正是盖瑞。
两人会面后,丈夫大惊失色火速逃跑。
但不久后传来消息,他死了……
动机与结果
 

《职业杀手》无疑是一出黑色喜剧。
毕竟「赏金杀手」这个设定在现实中本就足够荒诞。
就算真有杀手,怎会只为几千块就铤而走险?
更别提,在联邦雇凶杀人是重罪。
 

但这部影片竟然有原型,改编自《德州月刊》杂志于2001年刊载的一则真实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为休士顿传奇警察“盖瑞·强森(Gary Johnson)”,他在卧底期间逮捕超70人。
影片中前半段钓鱼执法是来自他的故事,后续香艳的爱情故事和凶杀案则是编的。
 


 

再看「杀手」二字,也极具反差。
在影视剧中杀手多为冷酷残暴之形象。
或是《疾速追杀》中的约翰·威克,或是《老无所依》中的安东·奇格尔,或是《杀手47》中的47。
 

也正因此,把「杀手」头衔放在如盖瑞这般古板无趣的大学老师身上,非常滑稽。
当你以为盖瑞会搞砸这一切时,他又游刃有余。
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杀手形象,于是擅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武装自己。
还用心地去学妆发、穿搭,甚至俄罗斯弹舌。
面对酒吧驻唱要杀合作伙伴时,他装扮成黑帮大佬。
 

面对富婆要杀老公时,他装扮成潦草艺术小伙子。
 

还有一些西部牛仔风、英伦风、精英风等等。

 


 


 

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谋杀二字的阴暗严肃,但也充满更多反讽意味在其中。
笑过之后我们不妨将目光对准这些「买凶杀人的人」。
本片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聚焦他们。
他们均面临婚姻危机、经济困境、职场斗争等状况,试图通过买凶杀人的极端手段来逃避现实。
而且这些雇主在谈论起某人的生死时,如此轻飘飘,仿佛已经在心里盘算过一万次。
 

更令人心惊的是,影片中的一些雇主的诉求,源自真实事件。
比如,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想杀了自己的妈妈,还想用游戏机来代付酬劳,就有原型。
最终法庭给这个未来可能的校园枪击犯判处缓刑。
 


 


东野圭吾在《恶意》一书中写过:“令他害怕的,并非暴力本身,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。他从来没有想象过,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。”
这种恶意无形,但杀伤力极大。
因为他们不再将杀戮视为一种绝对的恶。
有人因痛苦和绝望,将杀戮视为最后救命稻草。
有人因权利和控制欲,视生命为可操纵的草芥。
无论如何辩解,当踏出寻找杀手那一步时,就算杀人未遂了。
 


自我与超我
 


《职业杀手》是导演理查德·林克莱特的第23部长片。
他的作品许多都跨越时间长河,以岁月为刀,镌刻成长。
我们耳熟能详的《爱在》三部曲(豆瓣均分8.8),拍摄时间跨越整整18年。
金球奖最佳剧情片《少年时代》(豆瓣8.5),聚焦一个男孩的成长,跨越12年。
这部《职业杀手》,自导演2001年读到原报道后就一直想拍,至今也已超23年。
作为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,在此片中也能看出他努力向爆米花爽片靠拢的苗头。
大尺度香艳戏一幕接一幕,想把观众骗进来的心昭然若揭。
但两人的亲热戏也并非只是噱头。
它还指向了导演藏在男主本职工作、性格变化、情感走向背后的表达内核——
自我、本我和超我。
「本我」是内心的原始欲望和冲动。
「超我」是道德律令规训下的良心。
「自我」是本能和逻辑之间的桥梁。
即大学老师盖瑞在课堂上讲的哲学观点,与杀手罗恩在社会中表现的互文。
大学老师盖瑞古板无趣,即使他教授哲学和心理学,也不相信人会改变。
 


但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,他逐渐认识到「本我」,开始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多面性。
在其中,他也时常陷入「拉斯科尔尼科夫式困境」。
比如钓鱼执法的道德冲突,扮演不同角色的自我认同危机,以及良心的挣扎。
他自我评价:盖瑞是思想家,而罗恩是实干家。
 


于是,在「超我」的规训下,在认知和接纳自己完整人格的过程中,他逐渐塑造出新的自我。
这种自我发现和整合的过程,是荣格学说中的“个体化”。
也因此,他和麦迪逊的感情由冲动变为稳定的爱。
后面再上课时,还被学生评价“变帅了”。
新的自我就像是「忒修斯之船」,他是他,他也不再是他。
‍‍
 


这也不禁让人思考:
“我们认知中的我,是真正的我吗?”
“当我们扮演一个角色久了,就会成为ta吗?”
这对现实的影响重大。
 


这并非形而上,而是有科学佐证。
阿德勒心理学说中的「仿佛法」(As If Principle)——该原则的核心思想是,通过“仿佛”或“假装”我们已经具备某种态度或行为,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心理和行为的改变。
即,当你表现得仿佛是你想成为的人,你很快就会认识到,那就是你。
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。
这大概也是本片最想表达的。
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