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说历史:如何评价张发奎?

| 人围观 |

我本英雄2024-08-07 17:36:5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评价张发奎,可以很简单:一个优秀的军人。但又很复杂,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军人,他还深度卷入到了政治之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张发奎是个职业军人,在粤军中的资历比较老,除了死去的邓铿,还有许崇智和李济深外,张发奎应该是资历最老的了,后来的粤军诸将大多都曾是他的部下,如薛岳、叶挺、叶剑英、蒋光鼐、蔡廷锴等等。


            北伐军攻克武汉,张发奎的第四军十二师战功卓着,第四军荣膺铁军称号,一时风头无两,张不久晋升北伐军第四军军长。手握这样一支劲旅,当然会有政客前来拉拢,但张发奎早就心有所属,奉汪精卫汪先生为自己的领袖。第三党领袖邓演达也来游说张发奎,虽然都是粤军一师出来的老弟兄,且张发奎也佩服邓演达的品德才能,但只认邓为朋友,做自己的领袖,张认为邓还不够格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蒋先生当然也想笼络张发奎,对张发奎说“向华,你是一个优秀的军人,不要参与政治上的事”。应该说蒋先生对张发奎是很不错的,张在回忆录里记述蒋多次给他巨额特殊津贴。但张发奎却看不上老蒋,认为蒋没学问,并不是政治家,擅长的就是权谋,利用人性的自私,使用银弹来拉拢分化瓦解对手,并搞结拜兄弟,封官许愿旧的封建江湖那一套,私生活也极不检点,这样的人如何能当自己的领袖呢?


              的确,相较于汪先生,蒋先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。汪先生的学问不用说,秀才功名,留学日本,文章诗词,绝对都是一流的文字;政治上,汪是同盟会元老,孙中山的左膀右臂,最能领会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,不然如何能起草总理遗嘱,一字不改呢?功劳上,曾舍生忘死,刺杀摄政王,一改同盟会远距离革命的形象。品德上,私生活严谨干净,党内着名的“道学先生”。这哪一项都是蒋先生无法相比的。但汪先生就是不会或者不屑蒋的那一套权谋政治和江湖手段。应该说汪最符合西方政治家的标准,而蒋则是标准的本土政客,或者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,汪精卫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,没能翻云覆雨,纵横捭阖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但张发奎却崇拜汪,认为汪才有做领袖的资格。这说明张发奎内心的纯良和天真。张发奎多次起兵反蒋,都是为了汪,奉了汪精卫的号令。对于长期笼络他的蒋先生,张发奎也并不反感,毕竟蒋对他很尊重,总认为第四军是姓张的,并给张很多的金钱。所以张是希望汪蒋能合作。他曾当面对蒋说“我是汪先生的信徒,汪先生如果让我对你开战,我不打,就是不忠于汪先生。如果我打你,那又委屈了你”。可见张发奎为人的憨直。内心深处,张发奎其实还是一直认为自己是汪先生的人,只不过汪后来和日本人合作,搞了“和平运动”,张无法理解,但汪并没有拉上张发奎,张内心应该是感激汪的。对于抗日,张发奎其实也是属于“低调”人士,他就认为“我们从来没打过胜仗,只是在以空间换时间”。


          国共内战,国民党兵败如山倒,老蒋被逼下野,李宗仁代总统,张发奎曾鼓动李在广州扣押老蒋,可见张对蒋的态度。但李宗仁拒绝了,并说“向华,如果你在我这个位置,你也不会干的”,张发奎还是不懂政治。



          政治就是站队,张发奎深度卷入了国民党内部的党争。另外,张发奎还曾是共产党的同情甚至支持者。

        北伐初期的张发奎并不反感共产党,并且对共产党评价很高,特别佩服共产党能组织、发动群众,还能吃苦耐劳。第四军因此聚集了大量左倾人士,其中很多人就是共产党。四一二后的分党,张发奎本是无可无不可的,但汪精卫来了命令,张就“礼送”这些左倾人士了。用张的话说”汪先生政治肯定比我懂,他说要分共,那就分咯”。但张做梦也没料到自己的部队搞了南昌暴动,接下来又搞了广州暴动。对于带兵,张曾是很自信自负的,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张发奎二个耳光。部下造反,张发奎感到很伤心很失败,从此开始反共。老友朱培德安慰他说“看开一些吧,我们不也是蒋先生的部下,不也反蒋吗”?这位不懂政治的粗率军人,终于还是牵涉到了中国当时二件最大的政治:国民党内斗和共产党。

          49年后,张发奎既没去台湾,也没留大陆,而是去了香港。脱离了国民党,继续反对共产党,搞了所谓的“第三势力”,终是未成气候。晚年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感叹道“军人不应该干预政治,因为政治的智慧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”。这话就是蒋先生北伐时对他说过的,张发奎终其一生,到老才想明白。





随便看看